俗體字
- 拼音sú tǐ zì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[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]指字體不合規(guī)范的漢字,如“菓”(果)
網絡解釋
- 俗體字
- 俗體字,又稱俗字。指的是古今以來通俗流行,而字形在當時來說并不符合規(guī)范的漢字,可以把它看作異體字的一種。比如:“菓”是“果”的俗體字,“吃”是“喫”的俗體字。
- 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(fā)展起來的象形文字,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,在甲骨文中,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。由于漢字是由偏旁、聲旁與記號所組成,偏旁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,聲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,所以,一字多形的現(xiàn)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。
- 俗字與正字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,當這個俗字較之正字筆畫更少,使用的頻率更高時,就代表著它已經被民眾廣泛接受,這時官方就可用行政手段以俗字取代正字的地位,比如:“儞”被“你”所取代,“灋”被“法”所取代。因此,中國大陸現(xiàn)行的簡體字與港澳臺現(xiàn)行的繁體字都摻雜了不少的俗體字與異體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