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國
- 拼音shí guó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指五代時的吳、南唐、吳越、前蜀、后蜀、南漢、北漢、閩、楚、荊南(即南平)十個割據(jù)政權。
國語詞典
- (西元902~979)唐朝滅亡后至宋朝建立前,與北方五代同時并存的十個國家。參見「五代十國」條。
網絡解釋
- 十國 (五代時期對十個割據(jù)政權的統(tǒng)稱)
- 十國(902年——979年)是在唐朝之后,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(jù)政權的統(tǒng)稱。其中南方有九個,即吳、南唐、吳越、楚、前蜀、后蜀、南漢、南平(荊南)、閩,北方一個為北漢。
- 江南以吳國最強,而后被李昪篡位,建立南唐,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。湖廣則被荊南、楚國與南漢等占據(jù)。南唐國力最強,先后攻滅閩國、楚國,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,最后敗于后周。蜀地有前蜀、后蜀,國家富強,是僅次于南唐的強國,然而耽于安樂,最后亡于中原。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,是后漢劉氏后裔所建。趙匡胤建立宋朝(史稱北宋)后,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,于979年統(tǒng)一除交州與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國本土地區(qū),十國結束。
- 唐朝滅亡之后,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分裂時代。在北方廣大地區(qū),軍閥混戰(zhàn)的結果是先后出現(xiàn)了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。與此同時,南方各地出現(xiàn)過九個相對較小的割據(jù)政權,即:吳、南唐、吳越、楚、前蜀、后蜀、南漢、南平及閩,加上北方的北漢,是為十國。十國的特征是:除了北漢,九國盡在南方:出現(xiàn)的時間,先后參差不齊;建國之地,有相承、有獨立:版圖大小不等,相差懸殊;存在的時間,一般都比五代各朝長;領袖名號,稱帝、稱王不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