譜牒
- 拼音pǔ dié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亦作譜諜。2.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。
國語詞典
- 記述氏族世系的書。
- 《史記.卷一三○.太史公自序》:「維三代尚矣,年紀不可考,蓋取之譜牒舊聞。」
- 也稱為「譜第」。
網絡解釋
- 譜牒
- 《譜牒》是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?!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熬S三代尚矣,年紀不可考,蓋取之譜牒舊聞?!奔磳S浀弁踔T侯世系的史籍。魏、晉、南北朝時特重門第,有司選舉必稽譜牒,譜學成為地主官僚保持門閥的工具。晉太元中,賈弼撰《姓氏簿狀》,子孫相傳,號為賈氏譜學。梁王僧孺因賈弼舊本,改撰《十八州譜》等書,號為王氏譜學。北魏太和中,詔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,次第為舉選,名“方司格”。唐時路敬淳、柳沖、韋述等都講明譜學。太宗、武后時曾修訂《氏族志》。五代以后,譜學漸衰。鄭樵《通志》著錄譜系六種、一百七十部;至馬端臨撰《文獻通考》時,所存者不過數家。明清地主階級仍多編修族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