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關
- 拼音xiāo guān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古關名。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,為自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沖。2.指北宋崇寧四年為防御西夏而筑的蕭關,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。3.古縣名。唐神龍元年(公元705年)置。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。至德后地入吐蕃,大中間收復,置武州治此,旋廢。4.古縣名。唐中和四年(公元884年)僑置于潘原縣(今甘肅省平?jīng)鍪袞|),仍為武州治所。五代周顯德中廢。
網(wǎng)絡解釋
- 蕭關
- 蕭關,在今寧夏固原東南。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,為其西北屏障。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、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。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,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。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,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。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,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。
- 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、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。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,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、吐蕃,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。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。漢文帝十四年(公元前166年),匈奴曾入蕭關,襲擾北地等郡,致使關中震動。漢武帝時,國力增強,重視北邊國防。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,巡視西北邊境,耀兵塞上,威懾匈奴。自北朝后期起,突厥稱雄塞外,中原政權頻受其擾。唐武則天時,曾任魏元忠為蕭關大總管,統(tǒng)重兵鎮(zhèn)守蕭關,以備突厥。北宋時,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。在宋夏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,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