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遺

  • 拼音shí yí 
  • 注音ㄕㄧˊ ㄧˊ
  • 近義詞
  • 反義詞遺失

詞語解釋

  1. [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]∶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,據(jù)為己有
    1. 涂(途)不拾遺。——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
    2. 夜不閉戶,道不拾遺
  2. [make good omissions]∶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
    1. 拾遺補闕

外語翻譯

  • 英語:to pocket a lost article, (fig.) to correct others' errors, to remedy omissions (in a text etc)
  • 法語: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

國語詞典

  1. 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。
    1. 《戰(zhàn)國策.秦策一》:「期年之后,道不拾遺,民不妄取,兵革大強,諸侯畏懼?!?/li>
  2. 比喻輕而易舉。
    1. 《漢書.卷六七.梅福傳》:「合天下之知,并天下之威,是以舉秦如鴻毛,取楚若拾遺。」
    2. 《文選.干寶.晉紀(jì)總論》:「自上逆下,非鄰國之勢也,然而成敗異效,擾天下如驅(qū)羊,舉二都如拾遺。」
  3. 采補缺漏遺佚。
    1. 《南齊書.卷九.禮志上》:「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,蜀則孟光、許慈草建眾典?!?/li>
  4. 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。
    1. 《抱樸子.外篇.崇教》:「有師友之名,無拾遺之實?!?/li>
  5. 職官名。唐代諫官,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,掌供奉諷諫,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。見《舊唐書.卷四三.職官志二》。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  1. 拾遺 (唐代諫官名)
    1. 唐代諫官名。武則天垂拱元年(685)置,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、中書兩省,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,同掌供奉諷諫、薦舉人才,位從八品上,稍低于補闕。分左右,左拾遺屬門下省,右拾遺屬中書省。北宋改為左右正言。后隨設(shè)隨罷。南宋一度沿設(shè),旋罷。明初又設(shè)左右正言,不久即罷。建文帝設(shè)拾遺,成祖即位后罷。唐代詩人陳子昂、杜甫均曾擔(dān)任拾遺,后人因稱為陳拾遺、杜拾遺。
  2. 拾遺 (漢語詞語)
    1. 拾遺,拼音【shí yí】,注音是【ㄕˊ ㄧˊ】,是一個漢語詞語,語出《戰(zhàn)國策.秦策一》。有5層含義:1.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;2.比喻輕而易舉;3.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;4.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;5.職官名。

“拾遺”單字解釋

:[shí] 1.從地上撿起東西:~麥穗兒。 2.整理:~掇。 3.數(shù)目“十”的大寫。多用于票證、賬目等。 [shè] 輕步登上:~級而上。...
:[yí] 1.遺失。 2.遺失的東西:路不拾~。 3.遺漏:~忘。補~。 4.留下:~跡?!?。不~余力。 5.專指死人留下的:~容?!珖凇!?。 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~矢。...

熱門詞語推薦

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或由網(wǎng)友提供,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立即處理!

Copyright © 2020-2023 795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-29

免責(zé)聲明:本站非營利性站點,以方便網(wǎng)友為主,僅供學(xué)習(xí)。合作/投訴聯(lián)系QQ:1553292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