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壽山
- 拼音wàn shòu shān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在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。原名甕山,清乾隆時改今名。高約百米。南臨昆明湖,山上建有佛香閣及排云殿等,風景秀麗,為首都著名游覽勝地。
國語詞典
- 山名:(1) 位于北平市西北頤和園內,本名為甕山。清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旬壽辰,帝山麓建寺祝壽,因賜山名為萬壽。(2) 位于高雄市內,為珊瑚礁所形成的孤立小山,與旗津相對,內抱高雄港。
網絡解釋
- 萬壽山 (北京市海淀區(qū)萬壽山)
-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,高58.59米,海拔108.94米,前臨昆明湖。明弘治七年(1494)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,清初,曾作宮廷養(yǎng)馬的草料場。乾隆十五年(1750)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于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。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。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,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,成為全園的主體。建筑群依山而筑,現(xiàn)存的是英法聯(lián)軍燒毀后慈禧重新建造的。從山腳的“云輝玉宇”牌樓,經排云門,二宮門,排云殿,德輝殿,佛香閣,直至山頂?shù)闹腔酆#纬梢粭l層層上升的中軸線。
- 今之萬壽山,元朝名甕山。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。山前有湖名甕山泊。公元1292年(元朝至元二十九年),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,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,注入宮墻,接濟漕運,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。由此至明,環(huán)湖先后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,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“大承天護圣寺”規(guī)模最大。萬壽山樓宇恢弘,漢白玉釣臺延入湖中,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,捕魚垂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