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門
- 拼音tài píng mén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[exit]安全門,供火災時向外逃離用的門或通道
國語詞典
- 公共建筑物為供緊急疏散人群,于普通門以外增設的門,稱為「太平門」。
- 如:「太平門絕不可堆放雜物,以免緊急事故發(fā)生時妨礙逃生?!?/li>
網(wǎng)絡解釋
- 太平門 (南京太平門)
- 太平門,為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內(nèi)城門之一,位于南京城東北垣,是明代京城的正北門,以南是朝陽門(今中山門),西北方向是神策門。因城門外為天牢所在,時常傳出囚犯的哀呼之聲,希望城內(nèi)太平和諧,故取名“太平門”。
- 太平門據(jù)有山湖之險,位于鐘山與玄武湖相接的位置,建在鐘山向西延伸的富貴山、覆舟山之間,是扼守鐘山通向城內(nèi)最近的通道。太平門東面的鐘山被稱作“蟠龍”,這一段城墻就被稱為“龍脖子”。
- 1911年(清宣統(tǒng)三年),徐紹楨率蘇浙聯(lián)軍由太平門光復南京,城樓在戰(zhàn)火中被炸毀。1928年(民國十七年),國民政府《首都計劃》里曾擬改名自由門,后被廢棄仍用原名。
- 1955年至1958年,南京市政府先后拆除太平門段城墻共360米,只留下東西兩側(cè),富貴山與九華山上的殘斷城墻,原址后辟為龍蟠中路,為南京城東通往市中心的唯一一條主干道。
- 2014年為重新連接龍脖子段和九華山段城墻,江蘇省政府上報國家文物局經(jīng)批復后,改建太平門通道,主門洞設四股車道,兩個輔門洞各設兩股。此外門洞旁留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,整座城門寬約72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