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蹄疫
- 拼音kǒu tí yì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偶蹄目動(dòng)物的急性傳染病,病原體是病毒。主要癥狀是體溫升高,口腔黏膜和蹄部發(fā)生水泡且潰爛,嘴里流白沫,跛行。傳染快,有時(shí)人也受感染。
外語翻譯
- 英語:foot-and-mouth disease (FMD), aphthous fever
- 德語:Maul- und Klauenseuche (S), [Abk.: MKS]
- 法語:fièvre aphteuse
國語詞典
- 偶蹄目動(dòng)物的急性、熱性與接觸性傳染病,由病毒所引起。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,口腔黏膜、蹄冠及趾間皮膚的真皮部長水泡并且潰爛,口吐白沫。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- 口蹄疫
- 口蹄疫Aftosa(屬一類傳染病)俗名“口瘡”、“辟癀”,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(dòng)物的一種急性、熱性、高度接觸性傳染病。主要侵害偶蹄獸,偶見于人和其他動(dòng)物。其臨診特征為口腔粘膜、蹄部和乳房皮膚發(fā)生水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