黿鳴鱉應
- 拼音yuán míng biē yìng
- 注音ㄧㄨㄢˊ ㄇㄧㄥˊ ㄅㄧㄝ ㄧㄥˋ
- 成語繁體黿鳴鱉應
- 成語解釋黿:一種生水動物,也稱“綠團魚”。黿一叫,鱉就答應。比喻互相感應,一倡一和。
- 成語出處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:“高祖踞洗,以對酈生,當此之會,乃黿鳴而鱉應也,故能同心戮力。”
- 成語用法作賓語、定語;指一倡一和
- 成語例子《舊唐書·李密傳》:“黿鳴鱉應,見機而作,宜各鳩率子弟,共建功名。”
- 成語結構聯(lián)合式成語
-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
-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黿:一種生水動物,也稱“綠團魚”。黿一叫,鱉就答應。比喻互相感應,一倡一和。
國語詞典
- 黿一鳴叫鱉就響應。比喻君臣相感,互通聲氣。
- 語本《后漢書.卷五九.張衡傳》:「故樊噲披帷,入見高祖;高祖踞洗,以對酈生。當此之會,乃黿鳴而鱉應也?!?/li>
網(wǎng)絡解釋
- 黿鳴鱉應
- 黿鳴鱉應是成語,拼音是yuán míng biē yìng,比喻同類互相感應,聲氣相通,出自 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。
“黿鳴鱉應”單字解釋
應:[yìng] 1.回答或隨聲相和:~答。呼~?!珜Γù饘Γ!停╤è)。答~。喊他不~?!小7础ǎ幔瘜W上指物質發(fā)生化學變化,產(chǎn)生性質和成分與原來不同的新物質;b.人和動...
鱉:爬行動物,形狀像龜,吻尖長,背甲橢圓形,上有軟皮,生活在水中。也叫甲魚或團魚,俗稱王八。...
鳴:1.(鳥獸或昆蟲)叫:鳥~。蟬~。蟲~。 2.發(fā)出聲音;使發(fā)出聲音:耳~。雷~。自~鐘。孤掌難~。禮炮齊~。~鼓?!岄_道。 3.表達;發(fā)表(情感、意見、主張):~謝?!?..
黿:俗稱癩頭黿。爬行動物。背甲近圓形,暗綠色,有小疣。生活在河中。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