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后炮
- 拼音mǎ hòu pào
- 注音ㄇㄚˇ ㄏㄡˋ ㄆㄠˋ
- 成語繁體馬后炮
- 成語解釋象棋術(shù)語。比喻不及時的舉動。 象棋術(shù)語,借喻過時的舉動檢討有屁用,田已經(jīng)耕過了,哪個要他放馬后炮
- 成語出處元 無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三折:“今日軍師升帳,大哥須要計較此事,不要做了馬后炮,弄的遲了?!?/li>
- 成語用法偏正式;作賓語;含貶義,比喻不及時的舉動
- 成語例子高陽《胡雪巖全傳·平步青云》上冊:“第一盤‘雙車錯’,第二盤‘馬后炮’,第三盤,小卒‘逼宮’,殺得路斷人稀。”
- 成語結(jié)構(gòu)偏正式成語
-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
-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
-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
- 英語翻譯belated effort
- 日語翻譯あとの祭(まつ)り,手おくれ
- 其他語言<德>verspǎteter Rat<法>mesure tardive,qui vient trop tard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[belated effort]象棋術(shù)語,借喻過時的舉動
- 檢討有屁用,田已經(jīng)耕過了,哪個要他放馬后炮
國語詞典
- 事機過后才有所舉動。
- 如:「做事要搶先機,立即行動,不要只是放馬后炮!」
網(wǎng)絡解釋
- 馬后炮 (漢語詞語)
- 馬后炮,象棋里的一招,“馬”后面加一顆炮,將對方的軍~馬后炮一出,對方就死棋了,“一炮,直行無遠近,前隔一棋乃可擊物;前無所隔,及隔兩棋以上,則不可擊。這一招在現(xiàn)實中比較常用。
- ”現(xiàn)實生活中是一個貶義詞,“當頭炮,把馬跳”是象棋的一種開局著法,馬后炮指對方已經(jīng)跳了馬,己方才當頭炮,比喻事后采取措施,無濟于事,或者事情已經(jīng)發(fā)生,才說自己有先見之明,說自己早料到事情的結(jié)果會是這樣,指人們主觀認識和行動落后于客觀實際的某些情況。
“馬后炮”單字解釋
后:1.方位詞。在背面的(指空間,跟“前”相對):~門。村前村~。 2.方位詞。未來的;較晚的(指時間,跟“前、先”相對):~天。日~?!叀O葋怼?。 3.方位詞。次序靠近末...
炮:[pào] 1.口徑在2厘米以上,能發(fā)射炮彈的重型射擊武器,火力強,射程遠。種類很多,有迫擊炮、榴彈炮、加農(nóng)炮、高射炮等。也叫火炮。我國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機械發(fā)射石頭的?;鹚幇l(fā)...
馬:1.哺乳動物,頭小,面部長,耳殼直立,頸部有鬣,四肢強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長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車、耕地、乘騎等用。皮可制革。 2.大:~蜂?!住?..